一年之计在于春,眼下各地的田间地头正是一片忙碌的景象。化肥被称为“粮食的粮食”,春耕时节正是化肥需求的旺季,今年的春耕,将面对和处理哪些新出现的问题呢?
企业24小时满负荷生产 化肥货源依旧紧张
化肥经销商刘伟,从业二十多年。由于货源紧张,这几天从化肥厂拉回来的化肥少了。目前他们的化肥储备量是当地经销商中最多的,但与正常年份相比还是少了不少。
化肥有缺口,是化肥厂的供货出现了问题吗?3月23日,记者在四川乐山市夹江县一家化肥生产企业的大门口看到,厂门外的道路两边,几十辆大货车正排着长队等着拉化肥。
现场司机告诉记者,他们有的从山东跋涉近2000公里到这,已经等了30多个小时了。但工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他们这段时间的出货量实际上比去年还要多。
企业负责人马志远告诉记者,他们有两条生产线,现在每天24小时满负荷生产,日产1300吨,年总产量33万多吨。每天多出来的出货量得益于他们去年年底生产出来的库存。
目前,当地农业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,统筹采购调运存储化肥,保障春耕用肥。但从实际情况看,仍然面临一些困难。
高标准农田、新品种粮种、高效肥料、智能管理,粮食增产有保障
为应对春耕需求,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,部署中化集团、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、中国化工建设有限公司近期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,同时积极组织进口钾肥,切实保障今年春耕期间农业生产需要。
在调查中,记者注意到,虽然化肥货源紧缺,但当地农业部门和种粮户对今年粮食产量仍然信心十足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普及率日益提高。
在四川崇州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,沟渠成网,林田相间,现代化装备成为新农具,农技人员可以通过云智能物联网进行田间管理。
高标准农田由于土地平整、设施完善、抗灾能力强,能够更好地确保高产稳产。据测算,高标准农田的粮食产能平均可以提高10%到20%,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。
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。中化农技人员通过便携式的检测设备,给小麦地测试土壤中的肥料成分。
而智慧农业数据站,每一个数据终端,可以掌握50到100亩范围的土地情况。在四川,越来越多的种粮户通过数字化、精准化的田间管理,实现了科技种地。
四川成都崇州市愚公家庭农场负责人 余强
这种MAP模式,是中化集团打造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,到现在已经运行了4年多的时间,目的是要解决农业产业链条中供需不平衡问题,平台可以为农户提供从品种规划、测土配肥、植保农机、种植指导、收储溯源及线上智慧农业等全程农业服务。
最近刘安云他们正忙着推广一种新型肥料。这是一种既能减少普通化肥使用量,又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功能性肥料。
种粮户肖一栋去年种水稻时,用了这种新型功能性肥料,不仅化肥使用量减少,而且产量每亩还增加了100多斤。
虽然目前这种新型肥料价格略贵,每亩田要多投入二三十元,但由于增产,每亩田最终会增收100-150元。
另外一些地方还在试种新型水稻,每亩收入可以增加200元。如果种上新品种水稻,种粮户的收入今年还会有保证。
中央财政今年3月再次拨付200亿元,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。四川崇州今年落实900万元资金,对种子、化肥等生产资料进行直接补贴。同时,为了解除种粮户的后顾之忧,他们还给小麦、水稻买了保险。
种粮户在田间地头忙春耕,化肥企业的采购人员也在随时关注行情变化,抓紧采购原材料满足生产。
4月1日这天,种粮户杨永靖花了十几万元买了一台新的大马力旋耕机。他说,这样到了5月份水稻田要旋耕翻地、插秧时,他就有了好帮手。他相信,今年还会迎来一个好收成。
半小时观察: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端牢饭碗
无论是天气的变化,还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,粮食稳定生产的风险,始终是存在的,但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,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,如何确保这块经济的压舱石不发生混乱,眼下多个部门都在加大投入的力度。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新种子的推广,从化肥的科学使用到高科技装备的使用,这些措施都在为今年的春耕生产保驾护航,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这些战略的稳步推进,为实现全年既定的粮食生产目标,打下坚实的基础。为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,注入了更多的底气。